眼前這位靦腆害羞的大男孩,他叫陳勁銘,出生時因缺氧而住過保溫箱,雖然保住一條命,卻也留下輕度腦性麻痺的後遺症。
從抗拒到接受自己
腦性麻痺讓勁銘的各項發展都比同齡的小朋友慢,上了國中,他開始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,走路、跑步都比較慢。從剛開始不太能理解自己的「與眾不同」,透過和媽媽、老師、朋友聊聊,開始學著接受自己。畢業後甚至和那些曾經捉弄他的同學變好朋友,至今仍有連絡。
以助人為志業
上五專前媽媽帶勁銘接觸桃園市腦性麻痺協會,對他來說,協會是個有很多活動、很好玩的地方,他也在那裡交到很多同年齡的好友。因此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時,便決定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,財團法人腦性麻痺基金會。進入協會前,先後至桃園八德社區資源中心及花蓮醫院護理之家實習。
在這些助人的過程中,勁銘覺得十分開心,同時也發現當社工的不容易,繁雜的工作一件接著一件,在這之中也學會與服務對象及同事之間溝通和合作的技巧。問起他工作的感想,他連忙回說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。
未來希望滿滿
在服務過程中,勁銘觀察到主要照顧者多為媽媽,較少看到爸爸一同出現。這讓他想起自己的父親,也較難接受自己的小孩不優秀。過去他和父親較少交談,後來讀書成績還可以,加上父親參加協會活動時,看到更嚴重的孩子,甚至會和家長分享自己過去難以接受的心情,現在兩人關係改善許多。
然而在我這個初次見面的人看來,覺得勁銘親切而帶點靦腆的笑容、緩和而溫柔的語調相當有親和力。對於未來,他也有自己的目標:「我會在基金會幫助更多人,因為看到比自己更嚴重的患者時,希望他們都能夠感受到『未來還有無限希望!』」